立秋之后,骄阳似火。可走进位于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的抚州富鑫实业有限公司的“智慧鸡场”内,却感觉不到闷热和浓重异味。鸡舍内四层叠式鸡笼如整齐的公寓楼,数万只蛋鸡在30℃恒温恒湿的环境里从容啄食,机器运转的轻响声与蛋鸡“咕咕”的欢叫声交织。
“小时候跟着父母养鸡,鸡舍里又脏又臭,一场鸡瘟就能让大半年心血打水漂。”站在闪烁着数据的智能中控屏前,公司00后技术总监邓凯鑫的语气里满是感慨。大学毕业后曾在深圳创业的他,去年回到家乡,与父亲邓卫兵并肩作战,一头扎进智慧养殖业。
这份选择的背后,是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养殖升级之路。
2015年,有着多年粗放养殖经历的邓卫兵,在屡次遭遇鸡瘟、产量忽高忽低的困境后,咬牙定下向科技要效益的决心。他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为养鸡场装上智慧大脑。
记者看到,养鸡场的每个鸡舍里,几十个传感器如同电子哨兵,24小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上百个摄像头覆盖养殖全流程,数据一旦超出预设范围,风机、水帘便自动启动调节;轨道式喂料机按科学配比为蛋鸡输送营养餐,清粪带定时运转保持环境洁净,中央集蛋线则像传送带,将新鲜鸡蛋无缝输送至分拣中心。
“现在鸡舍里总共养了38万只蛋鸡、30万只青年鸡,日产蛋33万枚,产蛋量每日仍在上升,但是只要4个饲养员就能照料过来。”邓凯鑫边说边向记者演示如何通过中控调节鸡舍参数。
“以前养鸡靠经验,现在养鸡靠数据,鸡蛋品质稳定了,供销商天天上门等着收,根本不愁卖。”邓凯鑫说,如今他们不再只追求产量,“科技让鸡多下蛋不成问题,我们现在更关注鸡的健康,鸡健康了,蛋的营养价值才更高。”
智慧养鸡不仅让企业效益翻番,更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幸福。村民杨永安在鸡场当饲养员,月收入超3000元,说起这份工作,他满意地说:“我1个人能‘管’4个鸡舍,活不累,主要就是巡查鸡舍。”
眼下,总投资1.16亿元、存栏100万羽的二期项目正在龙溪镇加紧推进,建成后预计年产蛋2万吨,年产值2亿元。
智慧的浪潮,同样席卷了临川区的菌菇种植领域。
在临川经开区才都工业园区的江西村农现代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菇房”里的景象让记者眼前一亮。3万棒鹿茸菇菌棒整齐码放,白胖圆润的菌菇从菌棒中探出“脑袋”,浓郁的菌香扑面而来。室外温度超35℃,菇房内却始终稳定在20℃左右,凉意沁人。
“以前传统大棚种菇靠天吃饭,夏天一热就减产,菌棒污染率还高。现在有了智能系统,温度、光照、湿度都能精准把控,全年都能稳定出菇!”公司技术员曾锦辉一边熟练操作中控平台,一边向记者展示。屏幕上,每个菇房的实时数据清晰可见,点击“调节湿度”,雾化喷头便自动启动。
从菌棒制作到采收,这里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在鹿茸菇生产车间,一筐筐新鲜菌菇通过自动化传输带送向操作台,工人有条不紊地切根、分拣、装筐,繁忙而有序。
“以前1个大棚要3个人管,现在1个人能管3个大棚。”公司副总陈秋贵算了笔效益账:因新增深加工环节,整体人工结构优化,核心种植环节成本减少近半,鹿茸菇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20%,品质也更有保障。作为集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与深加工于一体的企业,公司目前日产菌棒10万包,年产值3亿元,同时解决了1500人就业。
蛋鸡住“恒温公寓”,菌菇享“精准照顾”,这样的智慧变革,正在临川区的田间地头遍地开花。如今的临川区乡村,靠经验的老把式少了,懂技术的新农人多了;看天吃饭的被动没了,拥抱科技的主动来了。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多的智慧农业项目正在临川区落地生根。
“我们的养鸡场将引入AI机器人等设备,把智慧养殖的经验推广到更多领域。”邓凯鑫的期待,正是临川区智慧农业发展的方向。未来,这片土地上还将绽放更多智慧之花,让农业更高效、农民更增收、乡村更兴旺,以科技之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