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五谷飘香。9月23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仙桃排湖密塘渔村启幕。本次活动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仙桃黄鳝、随州香菇、秭归脐橙等湖北好物集中亮相,展现出湖北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与丰硕成果。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支持。近年来,湖北农担立足“一县一品”,推出“橙信贷”“蕲艾贷”等多个县域特色产业担保产品,特色产业贷如同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各个产业,“贷”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助力湖北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让农民的丰收喜悦更加持久,生活更加美好。
随州香菇:“一朵菇”撑起千万家幸福生活
初秋时节,随县塔儿山家庭农场的香菇大棚里,菌棒整齐排列,浅棕色的香菇竞相生长,农户们忙着采摘,脸上满是丰收喜悦。农场主李师傅拉开篷布:“充足日照能让香菇长出好花纹、肉质更厚,卖价更高!”
随州,“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香菇种植户超10万户,全产业链年产值300亿元,菌种数量、种植规模和香菇品质均居全国前列。在随州,香菇被誉为“一朵菇”产业,不仅是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支柱,也是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生产端,随县年产菌种4万吨以上,香菇种植近3亿棒;加工端,随县拥有香菇加工出口企业80多家;销售端,随县香菇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小的香菇,也撑起了千万个老百姓幸福的家。在随县,香菇相关专业村有120多个,累计带动全县10多万户农民从事香菇种植。随县农户种植香菇,人均增收超2万元。每3个随县人,就有一个从事香菇产业,随县与香菇相关的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
为了让菇农贷得到、贷得快、贷得起,让普惠金融更加惠民,湖北农担精准定位市场,结合随州香菇产业特色,推出“香菇担”,切实助力香菇种植户实现规模化种植、经营户实现规模化经营,普惠金融服务群体和地域不断扩大。
秭归脐橙:峡江畔的“四季鲜橙”富民产业
初秋时节,秭归县郭家坝镇的脐橙园里,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金黄的脐橙,像一个个小灯笼点亮山坡。果农们背着竹筐穿梭林间,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果实,指尖沾着橙香,脸上满是笑意。
秭归县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畔,独特的峡江气候,让秭归形成了“春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的四季鲜橙上市格局,是全世界颇具影响力的“四季产鲜橙”基地。
在秭归县屈姑食品合作社,分拣线上的脐橙经过清洗、分级、包装,部分被加工成脐橙汁、脐橙糕、脐橙精油等产品。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800多户农户种植,深加工让脐橙附加值翻番,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
据介绍,2024年,秭归柑橘种植面积破40万亩,产量破100万吨。当地90%的乡镇、80%的村、70%以上的人口都从事脐橙产业。超过2600家电商企业,年在线上销售25万吨脐橙,销售额达到40亿元。
金融支持持续加码,湖北农担推出“橙信贷”,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服务对象扩展到经销商、洗果厂、配套设施及技术服务商等多个相关群体。
蕲春蕲艾:“中国艾都”的百亿“致富草”
位于湖北省东陲、大别山南麓的蕲春,虽是一个常住人口不到80万的县城,却有着鲜明的医药文化特色。
蕲春有着“中国艾都”称号,不仅因为它是明代医圣李时珍的故乡,也是因为一棵蕲艾带动该县30万人就业创业。2014年,蕲春蕲艾产业集群,以全产业链综合产值163.06亿元、同比增长27.12%的成绩,跻身“湖北省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和“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双榜单。
在蕲春县李时珍中药炮制合作社,生产线上的蕲艾经过粉碎、提纯、成型等工序,变身成各种艾灸产品和养生用品。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200多户农户种植蕲艾,深加工让蕲艾附加值提升3倍,去年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产品还销往日韩等国。”
目前,蕲春蕲艾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10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超80亿元,“蕲艾”品牌价值达106亿元,覆盖全国80%的艾灸市场,是当地农户的“致富草”。当地构建全产业链,种植端推行标准化种植、绿色防控,培育“蕲艾1号”“蕲艾2号”等优质品种;加工端有150余家企业,开发出艾灸器具、养生食品等100余种产品;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建成全国首个蕲艾产业研究院。
蕲艾是蕲春县的支柱产业,也是湖北农担重点支持产业。为给蕲艾产业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融资支持,湖北农担根据蕲艾产业链上企业的不同特点,量身定制“蕲艾贷”,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
丹江口鱼:一库清水育出的“生态致富鱼”
初秋时节,丹江口水库畔热闹非凡。一艘艘渔船满载而归,活蹦乱跳的鱼儿在舱内扑腾,鱼贩们忙着过秤、装车,码头边满是丰收景象。渔民老张满脸笑意,指着刚捕捞上岸的翘嘴鲌说:“咱丹江口的鱼,生长在优质水源,肉质紧实、味道鲜美,一斤能卖15块,这一网就值好几千!”鲜活的丹江口鱼或直供周边城市,或通过冷链运往全国各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特产,丹江口鱼已成为湖北渔业的“金字招牌”。
在丹江口市博奥食品加工厂,生产线上的鲜鱼经过清洗、分割、加工,变身成鱼糜、鱼糕、烤鱼片等产品。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现代化加工工艺,每年加工各类水产品超5000吨,产品不仅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还出口到东南亚、欧美市场,带动周边300多户渔民增收致富。”
目前,丹江口市设施渔业养殖规模达34万立方米,年产量3.63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超21亿元。“丹江鲌”作为区域公用品牌,旗下丹江口翘嘴鲌、鳙鱼、鳡鱼、青虾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品牌价值持续攀升,产品俏销京津沪渝等城市,部分加工产品远销16个国家和地区。
当地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在种苗繁育环节,培育水花2亿余尾、养殖寸片3000余万尾;养殖端大力推广陆基圆池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等智慧养殖模式;加工端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开发出10余种深加工产品;同时建成“丹江鲌”研究院,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金融支持也为产业注入动力,湖北农担充分发挥农业担保政策性“增信、分险、赋能”职能作用,推出专项产品,覆盖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有力支持了当地渔业产业链发展。
从仙桃的肥美金鳝到潜江的鲜香小龙虾,从监利的优质大米到恩施的富硒茶叶,从洪湖的粉糯莲藕到随州的鲜嫩香菇,从秭归的香甜脐橙到蕲春的养生蕲艾,再到丹江口的生态鲜鱼,湖北大地上的特色产业各展风采,绘就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
而湖北农担推出的一系列特色产业贷,如同精准滴灌的金融“活水”,为各个产业的全链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产业兴”带动“农民富”,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能。
未来,随着特色产业的不断升级、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以及金融服务的深度赋能,湖北农业农村经济必将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让更多农民在丰收的喜悦中迈向更美好的生活。(冯梓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