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黎9月19日电(记者罗毓)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18日发布公报说,多种释放蚊子技术在控制蚊虫种群和减少疫情方面的效果存在差异,“以蚊灭蚊”控制蚊媒疾病的可行性仍需进一步评估。
伊蚊属的蚊子,包括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和波利尼西亚伊蚊等,是主要病媒蚊,可将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等病原体传播给人类。由于使用杀虫剂可能会危害人类健康和使蚊子产生抗药性,通过释放经处理的蚊子实现“以蚊灭蚊”的技术成为一种替代方法。
据介绍,目前释放蚊子的技术主要有三种。首先是“不育昆虫技术”,通过辐照使雄蚊不育后进行释放,其与野生雌蚊交配后,雌蚊产下的卵无法孵化;其次是“昆虫不相容技术”,释放携带特定沃尔巴克氏菌的雄蚊,当携带不同菌株或不携带该菌的雌蚊与这些雄蚊交配时,其卵无法发育;第三种是“种群替代技术”,释放同时携带特定沃尔巴克氏菌的雌雄蚊,通过这种菌株降低蚊子传播特定病毒的能力。
为了研究这些技术的有效性及其对伊蚊种群以及其可能传播病毒的影响,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将各项技术的有效性分为“确凿、很可能、可能和无法界定”4个等级。
结果显示,“不育昆虫技术”在降低白纹伊蚊卵孵化率方面的证据为“确凿”,而对于埃及伊蚊则为“很可能”;“昆虫不相容技术”可降低三种伊蚊卵孵化率及雌蚊数量;“种群替代技术”对降低登革热发病率具有“确凿”效果,而对降低基孔肯雅热发病率则存在“可能”的效果。
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指出,目前仍缺乏充分数据以确定这些技术是否能显著降低蚊媒传染病发病率。此外,释放蚊子可能带来非预期效应,如破坏食物链、改变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模式等。该机构呼吁进一步收集数据,完善评估,并监测风险指标和开展专项研究,以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法国公共卫生署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春以来,法国已报告484例基孔肯雅热本土传播病例和21例登革热本土传播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