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鸟员曾宪财(右)记录迁徙鸟类环志后,准备将其放归。 记者 陈 璋摄
9月19日清晨,位于遂川县与湖南省桂东县、炎陵县交界处的营盘圩乡,山雾缭绕。护鸟员曾宪财戴着望远镜、揣着记录本,脚步轻缓地走向山上的观鸟平台。他的胶鞋踩过沾着露水的茅草,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这是他多年观鸟养成的习惯,“动静大了,惊着过境的候鸟可不行。”
曾宪财是当地资深护鸟员之一。十多年来,他能熟练地叫出上百种候鸟的名字,甚至能通过鸟叫分辨出它们的种类。“以前只知道这山上秋天会飞来很多鸟,哪想到这些‘天上的客人’能让咱的日子变得这么好。”他指了指观鸟平台旁的指示牌,上面标注着领鸺鹠、仙八色鸫、草鸮、小鸦鹃等鸟类的习性,“这都是去年和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做的,现在连小朋友都能对着牌子认鸟。”
秋意渐浓,正是遂川千年鸟道最热闹的时节。曾宪财每天一边做好巡山、护鸟等工作,一边带着游客在指定区域观测候鸟。“你看,那边的树林,昨天傍晚来了一群夜鹭,有30多只,今天早上应该还在觅食。”他压低声音,手指向远处的树林。望远镜里很快出现了夜鹭的身影,它们穿梭在草丛间,不时探头叼起水里的小鱼,翅膀划过空气的声音在寂静的山间格外清晰。
不远处的稻田里,几只白鹭轻点碧波,细长的腿在水中划出涟漪,阳光透过薄雾照在它们雪白的羽毛上,像撒了一层碎银。
这样的景致,如今成了遂川最亮眼的“自然名片”。可在以前,却是另一番模样。那时,部分村民为了增收,在候鸟迁徙季设网捕鸟,生态环境也因过度开垦受到影响。
“记得一年秋天,在山上看到一张捕鸟网,上面挂着几只已经没了气息的鸟,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曾宪财说,后来,县里开始大力保护千年鸟道,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宣传护鸟知识,还组织村民成立护鸟队,他也成了第一批护鸟人。
护鸟的日子起初并不容易。为了阻止偷猎行为,曾宪财和队员们经常整夜在山上巡逻,冬天顶着寒风,秋日忍着蚊虫叮咬。“一次,我们发现有人在鸟道旁埋了粘鸟胶,几个人便蹲在地上,用树枝一点点把胶刮下来,手都粘得没法伸直。”但看着过境的候鸟数量一年比一年多,曾宪财觉得一切都值了——从最初记录到几十种鸟类,到如今观测到的鸟类突破200种,遂川千年鸟道渐渐成了候鸟迁徙途中的“安心港湾”。
生态好了,“观鸟经济”也悄然兴起。2018年,遂川县在营盘圩乡建起第一个专业观鸟平台,还举办了首届“爱鸟周”活动。曾宪财作为护鸟员,凭借十几年的护鸟经验,成了“活地图”。他不仅能精准找到候鸟的栖息地,还能讲出很多和候鸟有关的故事,极大丰富了观鸟游客的体验。
随着观鸟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营盘圩乡小夏村党支部书记邱诗雄和妻子黄菊兰,以前在家种茶、黄桃,眼看游客多了,便于2023年开了一家民宿。“候鸟多的时节,每到周末,吃饭和住宿的生意都很火爆,有时候要忙到晚上10点多。”黄菊兰一边给游客端菜,一边说,“以前种黄桃、茶叶,一年能挣两三万元,现在仅民宿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比以前好多了。”
在遂川,像邱诗雄、黄菊兰夫妻俩这样靠“观鸟经济”增收的村民还有很多。村民刘晓丽把自家的老房子改成“候鸟主题民宿”,房间里挂着她儿子画的候鸟插画,窗台摆着竹编小鸟摆件。“去年夏天,一群上海游客住了半个月,每天早上跟着护鸟员去观鸟,下午就在院子里喝茶、摘橘子,临走时还买了好多咱们的高山茶。”刘晓丽说。
如今,营盘圩乡依托良好生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与旅游业。全乡种植高山茶叶、黄桃、油茶等生态经济作物面积2.1万亩,培育12家林业合作社,带动150户林农规模化经营,茶叶、黄桃、油茶等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为了让“观鸟经济”发展得更好,遂川县还整合资源,打造“观鸟-食宿-采摘-科普”一体化体验模式。在县鸟类宣传长廊,每天都有志愿者给游客讲解候鸟迁徙的知识;在周边的果园里,游客可亲手采摘脐橙、金橘,晚上还能参加“星空观鸟”活动,听夜鹭鸣叫,看满天繁星。
如今,当地已发展农家乐、民宿80余家,为游客提供观鸟赏景、休闲住宿、田园采摘、生态科普全链条服务。当地食宿接待量同比增长40%,带动周边林农户年均增收3万元,实现“观鸟一次、消费一串、带动一片”的良好效应,“观鸟经济”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夕阳西下,邱诗雄和游客回到村里。远处的天空中,一群白鹭排成整齐的队伍从鸟道飞过,在晚霞的映照下,它们的身影成了秋日最美的风景。(李建平记者 陈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