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在景德镇古窑上空巡检,当赣南脐橙坐着无人机飞出大山,当通航飞机载着游客俯瞰鄱阳湖湿地——这些低空经济场景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种看不见的关键资源:无线电频谱。作为低空飞行器的“通信神经”与“导航眼睛”,频谱资源的科学管理,正成为江西打造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样板间”的核心课题。
低空频谱并非“空中公地”,而是需要精细规划的稀缺资源。从几百MHz到数GHz的频段中,既包含无人机遥控、通航通信等业务频率,也涉及北斗导航、5G等公共服务频段。如同城市道路需要分车道、设红绿灯,低空频谱也需通过划分频段、设定功率、规范设备等方式避免“电波撞车”。据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省无人机制造、运营企业超500家,低空频谱需求同比增长40%,如何让有限频谱支撑无限创新,成为改革关键。
江西的破题之道,始于制度与技术的双重创新。2023年3月1日实施的《江西省无线电管理条例》为低空频谱管理划定“红线”——明确禁止擅自更改无人机频率、加大发射功率等行为,对航空导航等安全频段实施“特别保护”。在此基础上,江西依托国家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的优势,首创“北斗+低空”融合管理模式——通过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5G网络的高速传输,构建起“频谱使用-实时监测-干扰处置”的闭环体系。
技术赋能让频谱管理从“被动监管”转向“主动服务”。按照省内的区域划分,全省无线电管理部门在赣东、赣南、赣中、赣西、赣北等区域部署了多个空域频谱监测设备,可捕捉全频段信号,一旦发现不明信号“串频”干扰通航通信,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并推送干扰源位置。更具创新性的是,江西在赣州无人机物流试点中,抢抓全国首个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机遇,让顺丰、京东等企业的物流无人机在同一空域灵活复用频段,探索“动态频谱共享”技术。这种“按需分配”模式,正适配江西通用机场网络的快速扩张。按照规划,到2035年全省A类通用机场将达48个,形成覆盖所有地级城市的低空交通网。
频谱管理的成效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共青城的通航小镇不断优化空地通信频段的管理,有效支撑通航游览、无人机遥感测绘大赛等多项低空业务。赣州低空经济产业园探索脐橙的低空运输,利用专用频段探测感知空中无人机,保障无人机“用得好,管得好”。低空产业必将大力推动全省经济发展,而科学的频谱管理正是这场“空中经济”盛宴的基础设施。
低空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管得住才能放得开。怎么管好空域和频谱,国家层面已在发展较好的地方先行试点示范,部署开展了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等任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空域、频率等方面新型要素配置方式,形成发展新动能。随着江西低空空域向3000米以下拓展,频谱管理将面临新挑战:如何平衡载人通航、应急救援、农业植保、低空物流等多元需求?怎样构建跨部门的频谱协同机制?答案或许藏在持续的改革探索中。从鄱阳湖的低空游览到赣江流域的生态监测,江西正以频谱资源为纽带,编织一张“安全、高效、智能”的低空经济网。当我们仰望天空中穿梭的飞行器时,不应忘记,是井然有序的电波秩序,守护着这片红土地的“空中通途”。 (江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