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展示作品。

特色非遗课程。

学生在创作羊毛毡制品。

“中华民族一家亲”羊毛毡挂画。
“没想到我也能把草原上的羊毛,做成这么可爱的小马!”10月27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健康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娜仁,捧着自己刚完成的羊毛毡作品,脸上满是成就感。在这所学校,非遗羊毛毡课程已成校园“热门课”,让草原传统技艺在孩子们的指尖焕发生机。
健康街小学立足地域特色,将内蒙古传统羊毛毡技艺引入校园,打造特色非遗课程。课程原材料均选用呼伦贝尔本地天然羊毛,质地柔软且带着草原的质朴气息。课堂上,老师会带领学生参与羊毛染色环节,白色羊毛在染料中渐变成天蓝、草绿、明黄等色彩,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也让他们从源头感受草原文化的鲜活。
考虑到学生年龄差异,课程采用“梯度进阶”设计。低年级课堂以简单的“戳戳乐”为主,学生学习制作水果、小动物等平面造型,在反复练习“铺毛”“戳实”中掌握基础技巧;中高年级则挑战立体造型与主题创作,学生们发挥想象,有的复刻草原奔马、牛羊,有的结合航天知识设计“火箭与星球”,还有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制作象征各民族同心的作品,让传统技艺与时代元素碰撞出火花。
如今,羊毛毡工坊已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教学楼走廊设置专属展区,挂满学生的创意作品;学校还定期举办相关活动,邀请家长、社区居民参观,让羊毛毡技艺走出校园。文化节上,学生制作的羊毛毡挂件、杯垫等实用作品广受好评,不少家长感叹“老手艺在孩子手里有了新花样”。
“未来将进一步深耕课程,邀请民间羊毛毡艺人进校园授课,探索羊毛毡与绘画、音乐等学科的融合,让更多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传承非遗,守护草原文化的根与魂。” 健康街小学校长陈亚男。(记者 李新军 通讯员 杨绪华 朱铁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