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西陵峡畔,层林尽染,秭归的烟田里铺满了收获的喜悦。与往年不同,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变形记”,正让这秭归烟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无人机低空穿梭,打通山地运输“最后一公里”;光伏板连片架设,驱动智能烤房实现绿色烘烤;村级分级点规范运行,“点分站收”模式让烟叶纯度显著提升。智慧烟农“新三维”悄然重塑生产链条,一幅以科技为笔、以产业为基的振兴新图景正在徐徐铺展。
无人机架“低空走廊”,破解“运输难”
智慧烟农“新三维”悄然重塑生产链条。
“往年这时候,是最遭罪的。天不亮就得起床,抢着露水采烟,然后一捆一捆往山下背。坡陡路滑,空着手走都喘,更何况背上百十斤的烟叶,一天来回十几趟,骨头都要散架了。”烟农田金东回忆道。
“现在可是大不一样喽!”老田仰头笑着说道。原来此刻就在的烟田上空,一架工业级多旋翼无人机正稳稳悬停,烟叶采收人员熟练地将采收好的烟叶装入吊舱。随着旋翼的轰鸣声响起,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短短几分钟,便越过数个山脊,精准地将烟叶运往山脚下的集中点。
近年来,秭归烟区正掀起“无人机+”模式的应用热潮。从植保无人机到运输无人机等低空智能化设备在烟田上空频繁作业,为传统烟草种植插上科技翅膀。这种新模式实现了精准高效的田间管理,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烟叶品质与产量,成为推动当地烟草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
光伏打造“绿色空间”,智控“新烤房”
智慧烟农“新三维”悄然重塑生产链条。
在磨坪烟叶收购站旁的烘烤工场内,几座镶着“双层钢化玻璃墙面”、顶部铺设太阳能光伏板的烤房格外引人注目。秭归县烟草专卖局立足本地烟叶特色,积极推进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实施了“可视化”烤房改造项目——将传统烤房侧墙改造为大面积双层玻璃观测窗,屋顶加装光伏板。这一改造不仅有效解决了原有观察窗狭小、观测不全面的问题,还利用清洁太阳能发电,为烤房的风机、循环泵、传感器和照明系统等设施提供电力。
“这相当于给烤房安上了‘透视眼’。”参训烟农邓兴称赞道,“以前全凭经验,观察窗口小,心里没底。现在实时看清烟叶变化,操作更精准,烟叶质量也更稳了。”如今,这类绿色可视化烤房已成为秭归县开展精准烘烤技术培训的重要教具,显著提升了烘烤技术的培训效果和应用水平。
眼下,秭归烟区的烘烤技术正朝着“透明可视、清洁零碳”的方向稳步推进。这既是绿色低碳农业新趋势的体现,也是秭归烟区落实“双碳”战略的具体实践。
“点分站收”优化流程,确保“纯度高”
智慧烟农“新三维”悄然重塑生产链条。
在烟叶收购过程中,分级纯度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烟农的经济收益,也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原料质量稳定性。为此,秭归营销部全面推行“点分站收”模式,通过改变以往由烟农在自家分散初分的方式,将烘烤后的烟叶统一运送到村级合作社承办的“专业化分级点”进行集中分级,实现了作业环境、技术标准与人员能力的三重规范化,助力实现分级纯度与收购效率的双提升。
“在这里分级心里特别踏实,省心省力!标准统一得像尺子量过一样,有样烟对照,还有技术员随时指导,纯度比我自己在家分的时候高出一大截!”烟农老李笑着说道。
这些分级点遍布各产烟村,内部设施标准统一:每个分级点均按照统一技术规范配置分级台、标准化光源系统,并在作业现场设置各等级烟叶样品对照区,为分级提供可视化、可量化的参照基准,有效降低了主观判断误差。同时,所有分级员都经过了村级合作社专业化培训及考核,持证上岗。这套模式构建了前置的“质量控制节点”,形成了“标准统一、过程可控、结果可靠”的良性运行闭环,实现了工业需求、烟农利益和收购效率的多方共赢。
从无人机的“空中走廊”到可视化、电能化的“绿色烤房”,再到“点分站收”的专业化分级模式,一条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生态更美、烟农更富的现代化烟叶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稳。(图/文 潘怡 胡浩博 李明远 王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