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发出语音指令,扫地机器人开始清洁工作;戴上VR眼镜,近距离感受千年文物的魅力;驾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带来更高效的出行体验……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发展的浪潮下,消费市场新需求、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化、个性化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我国是全球规模最大、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后,消费增长将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当前,国内居民消费正处于向发展型和品质型消费加快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充分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培育范围更大、内容更丰富的智能服务新方式。
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的结合,正在重塑消费市场形态。智能家居、智慧商圈、数字金融、智能交通……目前,我国已发布超1500个行业模型,覆盖50个重点行业领域、700余个场景。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消费新场景,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也带动企业创新产品。在家电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智能家电零售额持续高速增长;在汽车市场,我国已建成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批量上车。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操作环境中不断进行复杂推理和动态决策等能力验证,为未来迭代演进和性能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人工智能不仅增加了消费产品的丰富度,也提升了服务消费的温度。健康助手、外骨骼机器人、远程教育等产品以更精准、高效的方式逐渐改善医疗、养老和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服务质量,推动工作、学习、生活等场景迈向“人机协同”新范式。接下来,要进一步降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门槛,减少数字鸿沟,促进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无障碍、适老化和普惠化发展。
人工智能与消费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技术底层的要素支撑。要加快高质量语料库和行业数据集建设,实现数据供给创新,提升模型基础能力。“人工智能+消费”通过数据采集、路径分析与规律反馈形成产销闭环,助力商家更好读懂消费者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并营造新型消费场景。
在商业体系中,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扩展现实等技术的集成运用,提升供需适配质量和效率。在运营端,深入挖掘商圈大数据平台功能,根据重点商圈客流量、用户画像等数据,深入分析研判消费特点,完善用地规划、招商引资、物流管理等智慧服务。在消费端,构建个性化推荐、精准化营销和沉浸式体验等智慧商业新模式。
人工智能在消费市场的应用还属于探索期,消费者在体验新鲜感的同时,也会对隐私保护、算法规则、责任界定等内容产生不安全感。人工智能对消费市场的提质,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生产关系和消费环境的动态优化。只有通过构建灵活包容的制度保障体系,让消费者安心消费,才能进一步扩大智能化消费新需求。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合规落地;加强数据安全、伦理风险等领域的前瞻评估和有效监管,明确用户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厘清智能产品的使用责任归属,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吉亚矫)
(责任编辑:刘芃)
4G/5G偽基站,价格、配置、性能参数介绍:
【机型1:便携式背包伪基站】
价格7500usdt。小型便携式单运营商版,包含5个band频。1小时发短信三五千条。
【机型2:车载式2个运营商版】
价格1.3万usdt。包含12个band频。每1小时发短信1万~2万条左右,发射距离1~3公里。
【机型3:车载式2个运营商~高配版】
价格2.3万usdt。包含20个band频。一小时发短信3万~5万条左右,发射距离1~3公里。
【注明:一台伪基站,包含的band频个数越多,发短信的速度越快、效果越满意!】
视频演示:客户反馈,伪基站短信发送平均1小时1.5万条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