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记者走进南昌市红谷滩污水处理厂,空气里闻不到异味,绿意盎然的厂区颠覆了人们对污水处理设施的传统印象。这座地上型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为20万吨,服务范围覆盖红角洲、红谷滩、凤凰洲、南昌经开区及长堎五大片区,106.98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07万居民,均受益于其高效的污水净化能力。
南昌,一座被水浸润的城市,赣江如碧带穿城而过,百余湖泊似珍珠星罗棋布,“一江十河串百湖”的独特水系格局,让水域面积占比达29.78%。水,赋予这座城市灵动的生态底色。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水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曾经,南昌老城区因历史原因,雨污合流共用一根管道,水生态与水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直面痛点,南昌于2022年锚定“源头+过程”双管齐下的城市水环境系统治理路径,开启治水攻坚。该市将小区、城中村、建设工地、民营企业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集中排水地块,科学划分为若干个排水单元。
雨污分流改造,既是关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更是守护城市生态的“民生大事”。南昌以项目建设为根基,在管网改造上树立标杆,强力推进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将治水蓝图转化为实景画卷。
“对合流制区域,我们全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让雨水、污水各行其道;对分流制区域,聚焦管网错接、漏接、混接问题,逐一排查整治,从根本上切断污水入河的隐形通道。”南昌市城管局污水监管科负责人魏永红介绍,在管网建设与整治中,该市精准划分6073个排水单元进行治理,通过管网改造实现天台水、地面水、阳台水、厨房水、卫生间水“五支水”全收集,目前该工程已全面完工。针对合流制区域,划分青山湖、朝阳、红谷滩等治理片区,以新建的市政污水管网替代老旧合流管网,累计完成428公里市政管网雨污分流改造。
改造,从源头实现雨污分流,不仅提升了城市排涝能力,更有效缓解雨季内涝,让水环境与人居环境同步改善。如今,治水成效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与民生福祉。
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通过持续补齐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污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南昌污水收集率从2021年的52.73%跃升至如今的87.8%,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走进南昌市排水公司运营调度中心,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水质、流量、浓度等数据,勾勒出南昌“数字治水”的清晰场景。
南昌以“动态感知、智慧决策、精细管理”为核心理念,打造排水管网智慧平台。通过布设251套感知监测设备,搭建智慧软件平台与调度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构建起“感知与网格、仿真与模拟、预警与决策、调度与控制”四大核心能力,让城市排水管网从“看不见、管不住”变为“可感知、可调控”。
精细化管护,是水环境长治久清的关键。南昌在智慧监管上持续发力,依托排水管网智慧平台实现“感知精细化、应急快速化”,让治水响应更迅速、处置更精准。此外,该市对全市排水户开展调查摸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目前已办理排水许可证3.69万户,查处水务案件491起;在排污口整治上靶向施策,明确每个入河排污口的整治目标、措施与时限。截至目前,该市建成区887个赣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赣江干流南昌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逐步呈现。(徐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