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产业链不强、现代化水平不高的深层挑战,宜春市扎实推进“869”行动计划,强化重点产业培育,从内生动力、创新活力、集群效能三大维度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在区域经济竞速的赛道上加速跑。上半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0%,增速列全省第三位。
项目攻坚激活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宜春深入推进“强作风、促发展”,狠抓项目攻坚,积极参与全省“赛马”比拼,从签约到投产的全流程服务链条高效运转。一批曾受困于堵点的滞后项目正逐一破冰,新开工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建设速度与实物量正同步跃升。一支支帮扶队伍深入项目现场、企业车间解难题;驻企特派员与挂点领导干部当好“企业保姆”,用足政策工具箱,千方百计助企降本增效。上半年,该市八大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1.6%、32.6%,均位列全省前三。
创新融合淬炼竞争锋芒。依托全省产业集群规模化技术改造试点机遇,宜春深入实施“千企技改、万线更新”行动,推动中小企业从“微技改”切入,有效促进技改升级。探索建立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标杆引领、多方参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助力1087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获评省级“数智工厂”14家、“小灯塔”企业18家。锂电新能源、金属家具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正牵头组建转型联合体,朝着国家级数字标杆与省级“数智工厂”迈进。产创融合的纽带日益强韧,“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科研攻关机制,精准链接“2030先锋工程”等专项资源。中国科学院C类先导专项成果加速落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宜春分中心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突破在望,实验室的智慧正源源不断流向生产线。
集群协作释放聚合效能。宜春产业“集而不群、联而不紧”的痛点正在被系统破解。15个省级集群规模偏小、15家链主企业市内配套率偏弱的现实,催生了更科学的全市统筹布局。市县两级围绕首位与主导产业,明晰攻坚靶向与发展路径。今年以来,该市密集举办产业链产销对接活动,链主与终端企业发挥磁吸效应,带动关联企业深化纵向配套与横向协作,力促市内配套比重攀升。全市产业集群生态加速优化,缺促进组织则加快组建,无产业基金则推动设立,少创新平台则重点建设,出台《推动丰樟高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二十条措施》,促进人才流入。各级开发区、产业园找准产业发展定位,聚力细分领域、细分赛道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群。
宜春产业强链的脉动,正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市找准产业发力方向,加快从“政策依赖”向“环境吸引”、从“项目思维”向“链式思维”转变,市县一体联动,部门形成合力,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改革攻坚行动,举办海峡两岸经济区暨知名企业走进宜春(福州)“双招双引”推介等活动。上半年,该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95个,其中10亿元项目11个、20亿元项目2个。这些新签约项目将加速全市产业集群壮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让内生动力、创新活力和集群合力交织共振,强健产业筋骨,增强产业竞争力。(全媒体记者邹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