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张家畈,窗外风光流转成画,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旁,一家橙绿色调的卷烟零售红色示范终端格外惹眼。这方小店的主人,是当地人口中的 “晖哥” 余朝晖,二十余年扎根黄市坳村,他以烟火小店为纽带,在烟草助力下,把生意做进乡亲心里,把责任扛在振兴肩上。
初心如磐:守望乡土的 “暖心灯”
“晖哥” 的坚守,始于一份深埋心底的乡情。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市坳人,余朝晖总记得年少时家境贫寒,是邻里接济帮他家渡过关口。后来县城有了工作机会,他却执意返乡:“乡亲们帮过我,我得回来做点事。” 卖过生猪、包过工程,几番创业碰壁后,他和妻子在家门口开起副食店,一守就是多年。哪怕近年实体经济遇冷,店铺收入下滑、成本高企,妻子劝他关店另谋出路,他也摇着头坚持:“店里亮着灯,乡亲们买东西、歇脚就有个去处,我得守住这份方便。”
转机,藏在与烟草客户经理的一次交谈里。得知麻城市烟草局(营销部)推进农网终端建设,鼓励零售店铺升级改造,余朝晖眼前一亮:“这不就是给小店‘焕新’、给乡亲‘添便利’的机会?” 可妻子犯了难:“村里没先例,万一搞砸了咋办?” 他却铁了心:“做生意不能守着老办法,有烟草帮衬,咱们得敢试!”
余朝晖的知音同行便民店
破茧成蝶:烟草助力的 “转型记”
很快,烟草知音志愿服务队上门了。队员们围着小店实地规划,拆改杂乱货柜,划分烟酒、副食、生活用品三大区域,新货架整齐排列,明码价签一目了然,原本 “小、乱、杂” 的小店,转眼变得亮堂整洁。改造后的第一天,村民们就热闹起来:老人来买包盐,顺便拉家常;孩子来买零食,还能借着货架旁的便民角歇脚;过往游客更是被这抹 “橙绿” 吸引,进店选购之余,还成了村里风光的 “宣传员”。
小店 “焕新” 后,余朝晖的 “角色” 也多了起来。作为村书记,他主动把店铺变成烟草与零售客户的 “连心桥”—— 每月在这里开 “诚信小组” 会,和客户经理一起带大家学品牌培育技巧、聊智慧经营方法,谁的店铺遇到难题,他都倾囊相授,用 “传帮带” 让更多乡亲把生意做红火。
烟草知音志愿服务队帮助改造店铺
振兴同行:扎根乡野的 “实干家”
乡亲们的事,他从来当成自家事。看到村广场垃圾堆积影响村容,他带头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宣传,拿着扫帚清理杂物、扛着树苗栽下新绿;听说村口纳凉的老亭子年久失修成了危亭,他立刻找到烟草知音志愿服务队求助。没多久,志愿者带着材料上门,补漏、刷漆、加固,破旧亭子变回了青砖黛瓦的 “暖心亭”,老人们又能聚在这里下棋、聊天,笑声常飘出老远。这些年,他还领着村民种果树、搞肉鸡养殖,帮邻里调解矛盾,“致富领头人” 的称呼,是乡亲们实打实的认可。
烟草知音志愿服务队帮助下翻修的余家坳亭子
如今走进 “知音同行便民商店”,招牌映着窗明几净,货架上商品丰富,角落里摆着便民雨伞、充电插座,墙上贴着村规民约和振兴宣传栏。余朝晖忙着给顾客找货,间隙里还会跟路过的老人打招呼:“张叔,今天降温,要不要进来喝杯热水?”
一方小店,串联起烟火气与振兴梦。在麻城烟草的助力下,余朝晖的小店从普通副食铺,变成红色示范终端、便民服务点、乡村治理 “微阵地”。这抹亮眼的 “橙绿”,不仅点亮了黄市坳村的街角,更照亮了乡亲们的幸福路,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了温暖动人的一笔。(文/图 张萱、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