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担公司始终以服务“三农”为核心使命,依托以风险分担和政府推荐为基础的“442”政担合作模式(即政府、农担、银行各按40%、40%、20%比例分险),为湖北省农业发展提供重要金融支撑。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原有“442”模式面临政府合作积极性下降、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困难等问题,制约了政担合作规模与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省农担公司以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创新开辟“差异化分险”新模式,已在18个重点产业县落地,政银担业务规模占比从2023年底的32.63%上升至51.75%,在保障粮食安全、助力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农户就业增收等方面成效显著。
创新模式 夯实合作基础
围绕旧模式核心症结,从分险机制、合作层级、资金管理三方面打造政担合作新框架。
创新差异化分险。针对不同地区政府合作意愿、风险承受能力差异,推出两种分险模式。0.3%定补模式聚焦扩大业务规模,地方政府无需参与具体项目分险,仅按年末辖域内农担业务总量的0.3%支付定额补助,已在钟祥市、咸安区等14个地区落地实施,显著提升地方业务拓展速度。“622”分险模式侧重风险防控效能,将政府承担风险比例由40%降至20%,省农担公司由40%提升至60%。取消政府项目推荐函要求,实现辖区业务全覆盖,已在宜城市、秭归县等4个地区试点运行,风险防控与业务效率同步提升。
打通跨层级合作堵点。以地市级政府为枢纽,发挥对下辖县区的统筹协调作用,构建“市级统筹、县区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政担合作走深走实。以市级政府为突破口,与荆州、黄石、孝感等地签订战略协议,为新模式落地奠定基础。
规范基金管理。将风险补偿基金统一存入农担专户,实现“专户管理、单独核算”,解决资金管理不规范、效率低等问题,确保资金精准用于风险补偿与业务发展,目前7个地区已实现规范化管理。
优化服务 加强协同联动
助力服务农业发展,提升政担合作综合效能。
聚焦产业协同。将新模式推广与地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划深度绑定,组建产品创新专班,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研发定制化农担产品,已推出“龙虾担”“香菇担”“江陵粮食担”等特色产品,积极争取贴息、保费补贴等配套资源。开发特色担保产品12个,放款金额25824万元。
加强资源协同。发挥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信息优势,建立资源共享、互信互认机制。地方政府动态筛选优质农业经营主体,农担公司审核后纳入“白名单”,简化推荐、审核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
构建机制协同。建立“政府+农担+银行”三方联席会议机制,根据业务需求召开会议,及时解决新模式落地中政策衔接不畅等问题。会议同步通报政担业务进展、项目风险情况及需协调解决事项,三方联动形成合力,保障业务平稳推进。
强化保障 赋能农业发展
保障新模式从“试点探索”走向“全面推广”,以稳定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跟踪评估,动态优化模式设计。以年度为周期,聚焦试点地区业务增长、风险控制、政府满意度等指标,总结经验教训;收集未落地地区意见建议,优化模式设计及配套措施,推动新旧模式有效衔接、平稳转换。
争取政策支持,打通上下衔接通道。积极向省委、省政府及指导委员会汇报新模式成效,争取省级层面认可,推动出台省级指导性文件。加大与市级政府对接力度,推动市级层面出台推进政担合作实施意见,自上而下打通新模式合作通道。
强化宣传推广,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制定推广路线图,在全省分层分类、分阶段推广应用。配套开发包含模式对比说明、合作协议模板、政府收益测算模型等“一站式”推广工具包,提升基层对接效率。利用“农担乡村行”等活动加强宣讲,深入分析县域业务特点及政府关注产业,精准推荐适配合作模式,累计举办“农担乡村行”活动79场。(冯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