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输出创新成果358项,97项获国家、省级以上层面认可、推广……获批设立6年来,在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苗圃”正在成长为“森林”。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制度创新则是其核心任务。
如何精准破题?青岛自贸片区牢牢抓住首创性和集成式两个核心关键词。
近日,在青岛前湾港,随“地中海马里耶拉”货轮抵港的机器零件与国内出口货物快速完成中转拼箱,不久后便发往日本东京、大阪等港口。这高效一幕的背后,是青岛自贸片区破解国际中转集拼“痛点”的创新实践——联合青岛海关全国首创“保税+出口转关”集拼和非报关状态下的海铁联运国际中转集拼模式,大幅跃升中转效率。
国际中转集拼是衡量港口国际化与航运中心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此前,因手续繁琐、成本偏高,不少企业舍近求远选择韩国釜山等港口中转。
如今,新模式带来显著改变。“比从釜山、新加坡等港口中转缩短3-5个工作日,大幅降低企业成本。”青岛五洲通达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石琳表示。
数据印证创新实效:今年1-8月,青岛港国际中转集拼达754标箱,同比增长55.5%。
获批设立以来,青岛自贸片区以“问题导向+国际对标”的创新逻辑,持续开展首创性、差异化、集成式探索。
“我们注重从经营主体反映的堵点难点中找题目,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作首创性探索,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集成推出系列创新举措,让制度供给精准匹配市场需求。”青岛自贸片区制度创新部部长周峰说。
搞创新离不开全市“一盘棋”支撑。青岛自贸片区成立之初,青岛市便组建自贸工作专项小组,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引导各部门协同破题。
正是得益于此,青岛自贸片区汇聚多方智慧,联动创新,持续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例如,黄岛海关、山东港口青岛港与片区共建“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已输出30余项省级以上推广成果。
在牢牢牵住制度创新“牛鼻子”的同时,青岛自贸片区更以容错机制打消创新顾虑。通过制定自贸试验区容错免责正面清单、创新认定机制,激发“大胆试、大胆闯”的内生动力。
青岛自贸片区管委副主任隋斌介绍,总体来看,主要在通关便利化、贸易数字生态、绿色发展、海洋经济、贸易新业态培育等领域形成了差异化创新成果,有效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系列“第一”“首家”的突破,标注着青岛自贸片区创新探索的鲜明印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表示,经评估,近三年青岛自贸片区具有首创价值的制度创新举措分别达到35%、49%和51.3%,不仅逐年提升,且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2平方公里,这是青岛自贸片区的实施范围,但其改革创新的辐射力早已突破物理边界。以全省为腹地、辐射黄河流域,赋能区域协同发展,成为片区践行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
在省内,片区围绕油品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向日照、临沂、聊城等6个自贸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20余项创新成果。
放眼黄河流域,发端于青岛自贸片区的5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在流域内推广,片区联动九省(区)成立“黄河流域跨境电商联盟”,沿黄内陆港、海铁联运线路总数分别达51个、83条,成为黄河流域最便捷的“经济出海口”。
改革打破了壁垒,激活了发展动能。青岛自贸片区以占全市0.46%的面积,贡献了超过2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和限上批发业销售额,进出口总量居全省三个片区首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评估认为,青岛自贸片区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稳居全国自贸片区第一梯队。(白晓 刘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