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秋意起,片片落叶拂不去群众无尽思念;东湖水拍岸,朵朵浪花激起对英雄最深沉缅怀。9月29日,万松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汉举行,湖北省各界代表现场聆听因公牺牲的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万松的先进事迹。
2025年5月26日,万松在组织完端午节安保风险研判后突发疾病,经送医抢救无效,于5月27日牺牲,年仅50岁。万松28年如一日扎根公安科技信息化事业,用生命编织的“数据天网”,将长久守护一方平安。
生命最后一天
节目现场,万松的妻子张熙闭眼幻想一家三口的快乐时光。
“万大!万大!你醒醒!”报告会现场,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民警胡欣喊出这两个字时,声音依旧在颤抖。
一声“万大”,是年轻民警对这位一心钻研技术的老同事最亲切的认可,却再也唤不回那位他们心中的师长。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万松还在与胡欣等年轻同事修改警情大数据研判报告。大屏幕上投影出那份万松批注修改的报告——密密麻麻的红笔印中间夹杂着零星的黑笔印,记录着他最后的战斗。
“责任二字在此刻具象化了。”湖北省公安厅科技信息化总队民警胡畔说,“我们身处没有硝烟的战场,一定要学习万松,扛牢责任担当,用大数据筑牢维护社会安宁稳定的堤坝。”
不争与争
万松的同事兼领导、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支队长张奎讲述万松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往后躲。在危难关头,他争着‘挑大梁’!”万松生前领导、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支队长张奎讲述了万松的“争”与“不争”。
万松不争名利。2016年,他放弃晋升机会,一头扎进筹备组建中的大数据实战应用中心,当起拓荒牛。攻坚克难时,他却争着“打头阵”,工作细节更是“争”得一丝不苟。
张奎回忆,从2017年起草第一份跨年夜客流分析报告起,万松就给团队打了样,几百个数据挨个验算,连0.1%的错误都不放过。
他带领团队从无到有,用无数个挑灯夜战换来武汉公安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跃,个人在技术岗位支撑侦破重特大案件160余起。
选择与坚守
万松的初中班主任戴世罕讲述万松的成长经历。
“汉口一元路,我们学校旁,那高大的梧桐树,看着他从一个小不点儿长成挺拔的青年,又看着他把一生都献给了这座城市的平安稳定。”
万松初中班主任、78岁的戴世罕缓步走上报告台,眼含泪水,话语里满是不舍。
戴世罕说,万松学生时代就很严谨,有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从警后,他甘居幕后,把务实严谨的品性带到了工作中。
“他是我们的骄傲!”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工会主席、副教授龚超感慨道。万松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在那个计算机专业炙手可热的年代,他没有选择进大厂、拿高薪,却义无反顾加入武汉公安。
数据天网
万松走了,他和同事建起的数据天网,作用正日益显现。
“我就是科技兴警的受益者。”一位在禁毒一线干了二十多年的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干警说。
观众落泪。
为把涉毒犯罪连根拔起,2023年开始,万松带着团队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清理数据、建系统,凭着钉钉子精神,建成了武汉市“一人一档”规范化禁毒数据库,搭起了“一图一网”的智能分析系统。
数据地基打牢了,局面一下子就打开了,办案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全省禁毒十大精品案例中,有4起是武汉公安侦破的。
万松累计主导研发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等实战数据平台26个。这些平台不仅有助于侦破大案要案,也为防范民生案件赋能。仅今年以来,大数据就预警200多次,武汉市盗窃刑事案件发案率猛降55%。
未竟的事业
万松常说,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科技强警才有脊梁。
如今,武汉公安机关已自创1348个警用数智工具,累计为一线民警提供技术支撑5.5万余次。他未竟的事业,战友们正接续推进。
观众落泪。
“最好的告慰是什么?就是我们接过你手里的‘枪’,坚守你战斗过的地方,编织更坚韧的防护网,锻造更锋利的破敌剑!”报告台上,陶豫东庄重敬礼,现场掌声雷动。
报告会在全省各市州设分会场,榜样的故事在荆楚大地回响。
“科技信息化是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核心环节。除了科技手段支撑,还需要无数‘万松’的默默付出。我们要用行动实现对英雄最好的告慰。”荆州市公安局科技信息科科长易先军说。
报告会最后,通过AI技术还原的万松形象出现在大屏幕上。他微笑着讲出最后的心声:
有人问,天天盯着大数据,图什么?你们看,早高峰的井然有序,夜晚安宁热闹的烟火气……那就是答案。
也许人会老,代码会旧,但湖北公安民警用行动证明:平安二字,永远要“零误差”。(图/文 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