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阅读 请扫二维码
当清晨阳光洒向大地时,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的岱海,湖面泛起金色波光,宛如一幅多彩油画。此刻,环绕在岱海周围台地上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岱海遗址群在人们的探访中逐渐“苏醒”:火种炉里火光闪烁、三袋足斝式鬲炊煮的热粥香气四溢、窑洞式“两居室”里涂抹了白灰面和草泥层的墙壁上人影晃动、三角形簸箕状石砌围墙上的缺口被重新修补完整……
在距今约6700年至4300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有中原先民分拨分批迁移到岱海周边安家,边垦荒种地边捕鱼打猎,开启了岱海地区定居社会的序幕。在考古学界,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走西口”。
石砌围墙守护城市雏形
享有“天池”美誉的岱海被周围20多条河流及中层地下水自然滋养了万千年。
新石器时期,岱海面积有多大?“走西口”的先民来自哪里?他们为什么选择在岱海地区安家落户并繁衍生息?探秘岱海遗址群,一幅史前生产生活图景跃然眼前。
岱海遗址群2001年入列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主要由王墓山遗址、老虎山遗址和园子沟遗址3处典型遗址组成。
在凉城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红明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凉城县城东南方向约17公里处的王墓山。王墓山遗址就在王墓山北麓一座圆形山丘的西北坡上,北距岱海南岸约2.5公里,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自然大冲沟,西端连着步量河,丰准铁路从西北部坡底横穿而过。
在自然大冲沟南侧的平缓地带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若不是一排防护网围栏的提醒,很难把这里与赫赫有名的“仰韶文化王墓山类型”相关联。方红明告诉记者,在王墓山的西北坡, 自下至上依次分布有3处时代不同、内涵各异的文化遗存, 分别是王墓山坡下、坡中和坡上遗址。从500米以内的3处遗址发现可以推测,在1000多年时间里,曾先后有3批人群迁移至此生活,留下了仰韶文化时期内蒙古中南部的宝贵遗迹,被称为中国最早的“走西口”。
园子沟遗址与王墓山遗址隔“海”相望,距离凉城县城约10公里,东南距岱海5.5公里。老虎山遗址距岱海最远,处于岱海盆地的西北缘,东距岱海西岸约25公里,山坡西侧是老虎山沟,沟内泉水溪流向南汇入浑河。
与王墓山遗址一样,园子沟遗址和老虎山遗址均安装了防护网围栏,都立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不同的是,园子沟遗址留下的可见遗迹是窑洞式房址,老虎山遗址则是石砌围墙。
乌兰察布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馆员张涛表示,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石墙防护体之一,标志着岱海地区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初具规模的古代城址。经考古证实,当时已经掌握了石砌围墙技术的红山文化居民群西进,与仰韶文化末期的小口尖底瓶人群在岱海地区相遇融合,迸发出新的文明火花。
岱海圣火点亮融合之路
按照时间顺序,岱海周围的史前考古其实是从老虎山遗址发掘开始的。
1980年春天,著名考古专家田广金先生在编写毛庆沟墓地发掘报告期间,发现了毛庆沟附近的老虎山遗址,从此拉开了岱海地区新石器时期考古的序幕。
当时,考古工作很是艰苦,交通不便,遗址附近没有一户人家,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田广金等考古工作者就在距离遗址两道坡的地方挖了几间窑洞居住,虽然简陋一点,但有利于发掘工作。没有电,吃水要到山底下去挑,粮食是从呼和浩特市运来的,没有蔬菜,只能吃咸菜。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虎山遗址的发掘工作从198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86年。
1986年10月至1989年7月,田广金的妻子、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郭素新主持对园子沟遗址进行全面探查和大面积的发掘,引起考古界关注。1987年,该遗址被列为全国新石器时期考古新发现之一。同时,对西白玉、面坡和板城遗址进行了探查和发掘,并进一步调查了大庙坡遗址。
经考古专家归类,上述6处遗址被统称为老虎山文化遗址,其年代距今约4500年至4300年,正式发掘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发现房址200多处,出土陶器1100件,其中可复原陶器261件。
如果说老虎山文化遗址是内蒙古中南部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么王墓山遗址则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性遗存。
王墓山遗址在1987年被发现,考古调查、试掘、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95年,发掘半地穴式房址47处,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其中,最受关注的是19个火种炉。
张涛告诉记者,数量如此之多的火种炉,是岱海地区先民实现用火革命的有力实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作为兼有保存火种、照明和取暖等功能的特殊器物,火种炉里跃动的不仅是生存希望,更是创造工具、发展农业、建立定居社会的智慧火苗。
田广金等考古专家研究了各个历史时期岱海地区的降水量、岱海面积、气温变化等因素,再结合先民迁徙和发展路线,得出结论:在仰韶文化时期,内蒙古中南部有过一段极其温暖湿润的气候时期,岱海当时的面积约是现在的4倍,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环境,吸引了来自陕西半坡或河南三门峡的先民逆黄河北上、来自河南安阳后岗的先民西迁。最终,中原的先民汇合在岱海南岸丘陵地区,形成了仰韶文化石虎山类型和王墓山坡下类型的文化遗存。从此,他们开垦土地、融合文化,重构生存边界,在交融里孕育新文明,完成了中国最早的“走西口”壮举。
史前房址见证文明曙光
如今,在园子沟遗址,还留存几处4000多年前的房址用于展示。“考古部门早年在这里发掘出土80多处房址,是目前全国所发现的原始社会时期窑洞式房址中规模较大、保存数量较多、保存较为完好的遗址之一。为了更好地加以保护,发掘结束后大部分被回填。”方红明说。
F2027房址就是其中一处留存。乍一看,这处房址的外观与现代砖房差不多,其实这并非房址的本来面目,是考古部门在房址外围砌筑了保护性屋顶和墙体,以防雨水侵袭、鸟兽及人为侵扰。透过用于通风的铁网密集的门窗,4000多年前先民生活的窑洞式“两居室”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优先保护可以让文脉传下去,展示利用则能让文物“活”起来。
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一处等比例复原的窑洞式“两居室”占据一席之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其前室有灶和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这是做饭、就餐的场所;后室地面用白灰涂抹,房屋中间设有火塘,洞壁也用白灰涂抹了约1米高的墙裙,屋内光洁舒适,这是休息、会客的场所。“这种房屋结构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前堂后室的原型,这也成为展示岱海地区史前文明的重要载体。”张涛说。
发掘保护的40年间,岱海遗址群得到考古界专家的高度评价。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半坡文化是土房矮屋,而凉城的老虎山、园子沟文化是高楼大厦,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在考察完岱海遗址群后认为:“如此数量之多、布局清晰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窑洞遗址的发现,确属罕见,这对于研究我国北方地区文明和国家的起源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他欣然为该遗址发掘报告集定名为《岱海考古》,并执笔作序。
多年来,关于岱海遗址群的研究从未停止,有的涉及房址、有的关注陶器、有的侧重聚落形态,充分说明这些历经数千年风霜的遗迹并非冰冷古迹,而是鲜活的文明记忆。
新时代,如何让昔日的文明重新焕发光彩?今日的岱海畔,文物保护工作者正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积极谋划岱海遗址群的保护与未来。建立遗址数字化三维档案、开发文化主题研学游径、规划专题博物馆群等一项项构想,旨在推动这片古老土地从“考古现场”向“文化地标”深刻转化。
中国最早的“走西口”,不仅是先民迁徙的壮举,更是文明因素在不同地域间持续传递、碰撞融合的生动实证。当岱海的波光依旧映照古今,这些被重新拾起、精心呵护的史前“玫瑰花瓣”,正静静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宏大叙事,为我们共同的根与魂注入更为深厚磅礴的文化力量。(记者 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