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节!在这个稻谷飘香、硕果累累的季节,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法院的法官们用一场特殊的“法治秋收”,为农户送上了最实在的节日礼物——一份关于涉农合同纠纷的典型判决,让农民朋友们在增收致富的路上多了一份安心。
2024年春天,养殖户张某满心期待地与湖北某农业公司签订了《罗氏虾养殖合同书》。按照约定,公司不仅提供虾苗,还负责技术指导和保底回购。张某一口气掏出21000元,又花了1万多元运费、药费,租了场地,就等着大干一场。
谁料想,虾苗刚运到就开始大批死亡。张某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次次催促公司补苗,可对方要么拖延,要么干脆不接电话。到了6月,3组虾苗全军覆没,张某的“致富梦”碎了一地。更让他寒心的是,年底发现这家公司竟然偷偷解散了。
今年1月,东西湖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案子。法官仔细研究合同后发现,“免费补苗”是整个合同的核心条款。公司不履行补苗义务,就像农民种地没了种子,根本不可能有收成。再加上公司后来直接跑路,明显是“根本违约”。
关于损失赔偿,法官算了一笔明白账:直接损失:虾苗运费5000元、药费4855元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花出去的钱,必须赔。间接损失:张某说房租花了3万元,可既拿不出合同,也没有付款凭证,法官只能“爱莫能助”。最终,法院判决公司退还21000元合同款,赔偿10740元损失,公司承担设备运费。这一判,让张某在寒风中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
这起案件背后,藏着不少涉农合同的“坑”。法官提醒广大农户:
看清楚条款:像“补苗”“回购”这些关键内容,一定要写得明明白白,最好找专业人士把关。
留好证据链:交钱要发票,聊天留记录,出了问题才能“有理有据”。
选靠谱伙伴:签合同前多打听,别被“高价回收”“零风险”这些噱头蒙住了眼。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农民增收的护身符。”东西湖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用司法力量守护好每一寸土地,让丰收的喜悦真正装进农民的口袋!(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