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供血人员是‘爱的搬运工’,要把献血者的血脉温度传递到用血者心中,用热心、爱心、耐心服务好每一位献血志愿者;在患者需要时,我们也可以成为爱的原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热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朱秋平这样说。
朱秋平在包头市中心血站工作,副主任药师。他40年扎根在卫生事业一线,持续无偿献血25年,从最初每次献血200毫升增加到现在的400毫升,累计献血总量达11200毫升,相当于近3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他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金奖,荣登2025年“内蒙古好人榜”,荣获包头市第四届“五四”青年奖章、2007年度包头市无偿献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与时间赛跑,他是血液安全的护卫者。紧急用血的场景,在朱秋平近30年的采供血工作中屡见不鲜。有一次国庆长假期间,一名稀有血型患者因重大车祸大量失血,当时血液保存技术尚不成熟,稀有血型无法长期保存,血站没有库存。值班的朱秋平迅速从系统登记的志愿者中,筛选出10余名符合条件者,并逐一对接。经他耐心动员,8名志愿者克服困难赶来,其中1名志愿者从土右旗驱车近3小时前来献血,最终5人献出近2000毫升血,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为保障临床供血,在献血办担任出车采血小组长时,朱秋平带领4名组员走遍包头高校、商业街等人流密集场所,不畏严寒酷暑,始终如一坚守在流动献血车上。2005年秋天,血站库存不足,他立即带队前往包头钢铁学院,一周内完成近20万毫升血液采集,单日采血最高达100人次。他多次往返市内外完成重大调血任务,累计调血2万多毫升,用实际行动筑牢血液安全坚固防线。
与爱心同行,他是血脉温度的传递者。朱秋平首次无偿献血始于2000年。一个冬日的下午,包头市中心血站接到某医院危重病人需要急救用血的请求,但血库O型血存量却告急。危急时刻,得知消息的朱秋平主动请缨,“我就是O型血。”他与单位同事纷纷挽起袖子,一起为急需用血的患者献血,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是朱秋平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血液的力量。从此,他走上了采供血事业与无偿献血并行的道路。
因工作需要,朱秋平曾先后奋斗在包头市中心血站供血科、无偿献血科、质量管理科、成分科等多个一线岗位,亲身经历了无偿献血志愿者招募、血液采集、成分制备、临床供血等全链条用血安全保障工作,他不仅成为无偿献血的践行者,更成为宣传员和招募员。
工作生活中,朱秋平总是不遗余力地普及无偿献血知识,积极动员和鼓励身边的亲朋好友参与无偿献血。在他的带动下,每年都有亲朋好友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同学原治军在他的鼓励下,积极参与无偿献血,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
与牧民同心,他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2015年,朱秋平受组织委派,到达茂旗最偏僻的巴音花镇白音敖包嘎查开展驻村工作。驻村以来,他全身心投入到民生工程冬季大会战、村情大调查、民情大走访,与牧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主动向工作组的队友们科普无偿献血知识,在他的感召下,驻村干部也成为了无偿献血志愿者。看到嘎查的书籍少且旧,他发动亲戚联系上海的出版社捐赠图书近百册;见牧民家的被褥单薄,他把自家的纯毛地毯赠送给牧民;他发挥专业特长指导牧民用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他向单位争取到1万元资金,帮助贫困户走出困境。牧民们视他为家人。驻村工作结束后,他仍与牧民群众保持联系。牧民到包头就医,他安排食宿、联系医院;遇转院需求,积极帮忙联系外地医院,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朱秋平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初心,广泛宣传无偿献血,以“应急献血志愿者”的担当,用生命影响生命,用行动带动行动,为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奉献力量,诠释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记者 宋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