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现场。 |
近日,以“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全球10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官方代表、专家学者和各国观察员等1800余名嘉宾汇聚一堂,聚焦全球安全热点,展开交流对话。
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各国如何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成立80周年的联合国,如何在变局中前行?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全球安全治理面临哪些新挑战与新机遇?在与会专家的思想碰撞中,对当前全球安全热点的深入解读竞相涌现。
█ 焦点一
全球治理倡议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提供系统性方案
今年9月,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后,为国际社会提供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在本届香山论坛上,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引发与会嘉宾广泛关注与共鸣,多国代表围绕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与发展方向展开讨论。
亚美尼亚全球化和地区发展中心主任斯捷潘·格里戈良认为,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地缘冲突频发,多边机制权威受损,全球治理赤字持续扩大。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是对现有国际秩序困境的深刻回应。全球治理倡议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强调尊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为缓解地区冲突、推动安全稳定提供价值框架。倡议蕴含的“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全球各国相互依存、彼此尊重等内涵,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缓解地区紧张和促进共同安全提供新思路。
“中国正凭借影响力与责任感,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斯捷潘·格里戈良说。
“这是我第四次受邀访华,每次来中国我都能感受到中国的显著变化和成就。中国不仅谋求自身发展,还努力让更多国家不掉队。”乌拉圭国防部部长桑德拉·拉索高度认可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她认为,安全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覆盖经济、技术、文化和环境多个方面,从乌拉圭与中国的合作经验来看,经济、粮食安全、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合作能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实践支撑。“我们所处的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不确定性也在增加,实现全球安全不能仅靠一国的力量,而需要集体努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认为,全球治理倡议并非孤立的政策宣示,而是中国基于自身历史经验、外交智慧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提供的系统性方案。它既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捍卫,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方向的前瞻性引导。倡议将凝聚更广泛的国际共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并在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制中持续获得支持与实践深化。
█ 焦点二
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变局中携手共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本届论坛紧扣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倡导国际社会共同守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联合国的角色与改革成为关注焦点。
“联合国诞生于二战废墟,是人类用惨痛代价换来的制度性成果,其核心使命是防止悲剧重演并推动人类社会走上和平与发展的轨道。联合国最大的成就在于首次建立起全球性体系和共识。80年来,联合国所代表的多边主义精神和《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宗旨原则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崔洪建说。
埃及前外交部长纳比尔·法赫米认为,80年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大规模战争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然而,当前全球仍存在局部冲突加剧以及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难题,联合国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建立更加严格的追责机制,让更多成员国平等参与决策,提升联合国公信力,更好回应新的国际局势和全球治理需求。
东帝汶国防部部长多纳西亚诺·科斯塔·戈梅斯认为,必须强化《联合国宪章》作为现代国际秩序基石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让更多中小国家有机会参与决策,提升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的行动能力。
“目前,联合国在全球部署了大约6万名维和人员,其中约1800名是中国维和人员。中国是联合国维和经费的第二大出资国和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支持者之一。联合国维和人员每天都在面临各种挑战,保护成千上万民众的安全,防止战火蔓延,中国的支持对联合国一线维和工作至关重要。”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在本届香山论坛上肯定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防部维和事务中心副主任龚国曦分享,今年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5周年。35年来,中国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参加了26项维和行动,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未来,中国军队将继续加强8000人规模维和待命部队建设,加强快速反应和专业保障力量,增加态势感知、反无人机等新域新质力量,以更好地适应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和转型发展。
█ 焦点三
正视技术“双刃剑”,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在本届香山论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治理”中外名家对话现场,在嘉宾身后的大屏幕右上方,专家的发言以文字形式实时呈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在论坛现场悄然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将如何影响全球安全局势,与会嘉宾各抒己见。
巴基斯坦国家海事研究所所长阿赫迈德·萨伊德认为,人工智能已成为改变战争形态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以数据驱动的平台、大数据分析和战场自主决策等技术正在重塑战术与战略。他主张,国际社会应强化数据安全与责任机制,遵循国际法和多边原则,在尊重主权与法治的原则下建立可操作的治理规则,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积极价值的同时,防止其在军事与社会领域失控造成严重后果。
荷兰海牙应用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教授兰普罗斯·斯特吉乌拉斯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正在向全球蔓延,全球各国需通过完善法律工具、加强公众教育、开展国际合作等方式共同应对挑战,同时发挥人工智能在商业、农业、教育、医疗等多领域的应用,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人口,尤其是弱势人群,推动建立涵盖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框架。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认为,人工智能将对世界军事发展、安全治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存在差距,可能对全球安全治理产生深远影响,人工智能与国防相关问题值得加强关注和讨论。
“中国始终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的普惠发展。”复旦大学副校长、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执行主任陈志敏说,2024年9月,在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提出了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包含主权平等、发展导向、以人为本、普惠包容、协同合作五大原则。中国提出了“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致力于携手各国打造开源的生态,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新方向,有效弥补南北之间、区域之间的智能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