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进江西省莲花县六市乡黄桥村卡尼斯手袋厂的生产车间,缝纫机嗒嗒作响,工人们低头忙碌。50多岁的易文兰手指翻飞,布料在她手中渐渐成型。
“以前发愁年纪大找不到活干,现在走几步路就能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她笑着说。这样的场景,正是六市乡以富民工厂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缩影。
富民工厂内,村民们正加紧生产出口笔包。尹毅方摄
近年来,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建设“富民工厂”,把就业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让越来越多农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厂房建在村头,就业不离乡土
六市乡地处山区,过去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何让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乡党委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厂房建在村头、岗位送到门口”的发展思路。
通过政策扶持、场地协调、技能培训等组合措施,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这里扎下根来。在六市文绮鞋业生产车间,40多名工人正熟练地进行鞋面缝制、鞋底粘合。“我们采用‘总部+卫星车间’模式,把简单工序放到村里,既降低企业成本,又方便村民就业。”企业负责人说,车间实行弹性工作制,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员工月收入稳定在2500-5000元。
飞云山泉厂的流水线上,清冽的山泉经过灌装、包装,即将发往各地。这个厂子创造了30多个就业岗位,从水源保护到成品出库,整个产业链都用本地劳动力。该厂负责人刘辉云乐呵呵地说:“以前村民外出打工,总惦记家里。现在好了,离得近的走路5分钟就到厂子,收入不错,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精准服务到人,政策温暖人心
“张大哥,县里就业援助月开始了,这几个岗位适合您”“李大姐,您符合创业补贴条件,我来帮您办手续”……在六市乡“与邻乡约”议事会上,这样的暖心对话不时上演。
工人在仓库协作搬运桶装水。江丽蓉摄
为了让好政策真正落地,六市乡打造了“全方位、零距离、一站式”就业服务体系。依托“5+2就业之家”平台,整合乡村两级服务力量,每周5天常规服务加周末专项活动,确保就业服务“不断档”。平台通过大数据建立“劳动力信息库”和“企业岗位库”,实现人岗精准匹配。今年以来,已发布岗位信息150多条,举办“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3场,帮助50人达成就业意向。
乡、村干部还当起“政策宣传员”“代办员”,走村入户讲解就业政策,帮群众办理各项手续。针对外出务工人员,乡里集中办理交通补贴,“顶梁柱回家工程”让越来越多技能人才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全乡已成功吸引163名技能人才回乡,其中包括掌握制鞋、箱包加工等技术的产业工人,以及懂电商、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产业扎根乡土,振兴更有底气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六市乡创新推行“党组织+企业+农户”共富模式,通过党支部牵头引进企业、企业带动群众增收、群众支持村企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全乡已培育形成以箱包加工、鞋服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就业350余人,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这些“富民工厂”不仅带来就业机会,更悄然改变着乡村风貌。以往农闲时聚在一起打麻将的少了,车间里机器的嗡鸣和大家的欢声笑语,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现在大家都比着上班挣钱,邻里关系更和睦,矛盾纠纷也少多了。”六市村党支部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随着“富民工厂”持续壮大,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振兴画卷正在六市乡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