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特有淡水鲸豚类动物,处在整个长江水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端,被誉为“水中大熊猫”。20世纪90年代初,长江还有约3600头江豚,2006年就锐减至约1800头,到了2012年,仅剩下约1045头,2017年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2021年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国家一级。
如何做好江豚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本次武汉市两会上,武汉市政协民革界别委员联名建议,要不断加强在江豚活动区域的保护措施,多层面、全社会参与长江江豚保护。
据了解, 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江豚种群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到2022年江豚种群数量实现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止跌回升,回到约1249头。2020年12月29日,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汉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稳定江豚群体栖息,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和天兴洲水域有江豚路过的踪迹,极可能在未来成为江豚的活动水域,但江豚极度濒危状况仍未改变,受胁程度仅次于野外灭绝。
人类活动剧增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导致长江江豚生境恶化、饵料资源短缺。具体包括航运业快速发展、过度及有害渔业活动普遍存在、涉水工程大量兴建、江湖近岸带湿地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所致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
武汉市政协民革界别委员建议,首先是对船舶航行进行更为科学的管理,研究制定船舶噪音污染控制标准,以降低船舶噪声对江豚声呐系统的干扰;二是对非法渔业、采砂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河道、河床的生态环境。
同时,继续做好长江流域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一是继续做好长江流域污染物排放的整治工作,强化监管力度;二是继续做好长江水体修复治理,通过促进长江水生态的整体修复,为江豚生存提供充足的空间和食物。
第三是进一步做好江豚保护的科普宣传。一是将江豚保护纳入基础教育自然科学类课程,作为环保教育的代表性内容;二是在相关科研保护机构、科普场馆设立研学基地;三是鼓励并指导社会志愿者、学校社团在相关水域设立长期观测点,形成全社会参与江豚保护的氛围。(武民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