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也是“难答题”。近年来,湖北省鄂州市从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四化同步”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着手,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把粮食安全摆在首位,筑牢城乡融合发展根基。鄂州市坚持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切实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一方面,坚决落实藏粮于地战略。鄂州市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通过整治撂荒地以守住耕地红线、实施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以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举措,切实筑牢粮食安全这一发展根基。另一方面,坚决落实藏粮于技战略。鄂州市贯彻“藏粮于技”战略,将新技术、新方式、新手段组合应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2021年12月,鄂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种业新城,支持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做大做强,明确了全市科技兴农的发展目标。在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鄂州市坚持产研协同,集成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推行绿色化、机械化生产,为“端稳中国饭碗”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赋能下,2022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76.52%,粮食产量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获评全省“优秀”等次。
坚持以城乡共同富裕为理念,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短板。鄂州市聚焦“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这条主线,多措并举实现农民增收。首先,拓展农业功能,实现产业“造”富。鄂州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出鄂州武昌鱼、梁子湖螃蟹、鄂州鱼圆等一批农业特色品牌;同时坚持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其次,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抱团“增”富。鄂州市坚持“精准施策、量体裁衣、靶向发力”,盘活农房、土地等“六闲”资源,探索集体经济“1343”工作法等多种经营模式,真正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双向奔富”。再次,发挥带动作用,实现能人“领”富。鄂州市以筑巢引凤为路径,挖掘“新农人”、引回“兴农人”,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增强致富带富能力。2014年以来,全市回乡创业致富的青年人数呈增长趋势,至今有2200多名返乡青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带动就业6500余人。最后是落实社会保障,实现民生“托”富。鄂州市围绕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创造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2022年,全市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实现“两连升”,待遇水平居全省第二;主城区“10分钟”、区级“30分钟”的医疗急救圈打造出公卫体系建设的“鄂州样板”;23℃人社服务让群众办事“指尖办”“零跑腿”,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更具质感。
坚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擦亮城乡融合发展底色。鄂州市坚持乡村建设“塑形”与“铸魂”并重,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宜居乡村刷新靓丽颜值。鄂州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围绕乡村“硬件”补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现场督办拉练为“指挥棒”,“一月一拉练、一季一考核、一年一总结”,全市全员全域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转变,由“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二是保护传统文脉,古韵村庄唤醒悠悠乡愁。鄂州市坚持贯彻“记住乡愁、保留原生态”的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古树、古屋、古桥、古景等“四古”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通过适度改造,使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活起来”,让乡愁有“乡”可寻;同时深入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历史人文和乡风民俗资源,传承村史村训,留住乡愁乡情,建设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宜居乡村,使乡愁古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坚持走“四化同步”的发展道路,破除城乡融合发展壁垒。鄂州市坚持系统思维,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协调互促,不断推动“四化同步”高质量发展。首先,以“多维共融”为“四化同步”切入点。鄂州市摒弃唯城镇化率的目标导向,坚持“多维共融”的发展思路,通过探索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鄂州模式”、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举措,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全面融合发展。二是以“双向互融”为“四化同步”着力点。鄂州市坚持既要“城融乡”,亦要“乡融城”,在保持各自主体性的前提下,通过拓宽致富渠道、打破人口流动限制、完善农民进城落户政策体系等举措,实现城乡之间良性循环、双向互动的动态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发展命运共同体。三是以“区域通融”为“四化同步”突破口。鄂州市坚决贯彻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锚定建设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的发展目标,坚持实现区域内“交通圈”全面“畅通”、“资源圈”加速“流通”、“生活圈”深入“连通”,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郑凯元 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