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高等教育是关键一环。最近,江西高校与北京高校往来频繁,大动作不断——
东华理工大学派出教师参加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讨会;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清华大学以相关课题组为平台共同培养研究生;江西财经大学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建设新文科实验室……
江西高校牵手北京高校,与一场北京对接会密切相关。9月27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政府驻京办联合在北京召开江西省高校与北京高校合作对接会。省内8所高校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三所高校面对面交流,对接合作。
一个多月时间过去了,合作对接项目进展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以往都是民间自发交流,现在是政府搭台、高校唱戏,合作更系统、精准。”南昌大学科技处处长陈超告诉记者,北京对接会前,学校就专门研究了对接合作的项目,包括人才培养、管理人才互换、学校治理等全方位合作。“目前,清华大学教授已经来校指导,两校开展学生联合培养等事宜也已达成初步意向。”陈超说。
目前,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匮乏,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滞后,人才培养供需错位,服务国家主战略能力不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显著等。
记者梳理后发现,取长补短,提高服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是省内高校迫切的需求。此次合作,8所高校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在碳中和、摩擦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谋求与北京高校开展学科共建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喜人的是,这些合作愿景已取得初步进展,不少已经开始落地实施。
政府搭建平台,促成了合作,但合作如何才能走得长远?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实现互利互赢是关键。
“强强联合有助于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潘俊敏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微藻分子生物学研究。他表示,清华大学有领先的科研能力,而江西水系发达,有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双方合作可以更好地将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我们团队目前正与南昌大学在固碳微藻选育、定向工程改造和生物合成等方面开展合作洽谈。”对于合作,潘俊敏充满期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作对接,打开了学校的大门,更打开了高等教育创新思维的大门。双方高校依托特色学科和优势产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据了解,江西理工大学正和清华大学商讨共同参与中国稀土集团等企业的产学融合及协同创新。宜春学院则聚焦材料与锂电新能源领域,和北京邮电大学共同寻找合作项目。华东交通大学计划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交通安全三个领域与清华大学共同开展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已向九江学院开放虚拟教研室、虚拟实验室及课程群等优质教育资源。
“双方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等方面互为补充,更为全面。”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学勇表示,此次与江西财经大学的合作,有助于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力教育强国。
记者了解到,以北京对接会为契机,8所高校与北京高校均建立了“交流常态化、合作项目化”的工作机制,各高校正紧锣密鼓积极行动,进一步明确具体合作细节问题,分阶段推进,力争尽快取得合作的具体实效。(记者 李 芳)